1734. 1783章:长歌当哭,狂醉似醒(2 / 2)
此时,李时勉的话儿并没有停下来,仍是用一副敦敦教诲的口吻继续在说:“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西风凋碧树”,是一种烦躁的心情,诗人要观物,首先要摆脱现实的种种纷扰,破除一切我执,包括苦乐、毁誉、利害、得失,挣脱一切个人的私念,达到胸中洞然无物,才能达到观物之微。”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时,便入定,能去体会物之内在本质的美了。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把握,审美主体(作者)有一种择一的、固执的、终身无悔的精神,在探索着事物的美。这种美必须将事物个别的、外在的、偶然的东西跨越过去,得出普遍性的、内在的、必然的一种理念,用审美的把握塑造出美的意象,诗人在此境界的心情是平静、纯净、自然的,寻求一种自然的乐趣。一方面,这种寻求是艰辛的,使人憔悴和消瘦,同时,另一方面,这种寻求又是使作者的感情得到升华,达到完美的意境,虽然”衣带渐宽”,又是值得的,殉身无悔的。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说的是顿悟。经过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苦苦寻求,作者能用最明快的语言,将事物玲珑剔透的表达出来,浑如天成。这时作者的心情达到了无欲、无念、无喜、无忧的境界,获得了智慧。”众里寻他千百度”,表达了”慧”的寻求的艰辛,”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达了智慧的顿悟。诗人在艰苦的寻求中,豁然开朗,灵感顿生,妙语连珠,境显现得光辉耀人,情表达得沁人心脾,这是极不容易获得的一种境界。说到这儿,目光却望向杨峥,道:“李某本以为大人纵然没有达到第三种境界,至少也能有第一种境界顿悟,做到破除一切我执,包括苦乐、毁誉、利害、得失,挣脱一切个人的私念,达到胸中洞然无物,才能达到观物之微。”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可惜是我高估的大人的德行,先前大人不顾天下人反对,舌战群儒,破除祖宗之法,以大毅力开海禁,重下西洋,罢黜朝贡,兴市舶司可谓是功不可没,可大事已定,大人立即转变态度,拟定十分之一宝物,送给皇帝,其目的何在呢,历代明君莫不是以天下为己任,以勤俭为德操,而你却以西洋宝物供奉皇上,其心可诛,如今你看看这京城官场的,上行下效,好邀宠获得名声好处,人事修而后天道顺,大臣法而后小臣廉。今廉隅不立,贿赂盛行,先朝扰慕夜之私,而今则白日之攫。大臣污则小臣悉效,京官贪则外臣无畏。”大员卖官纳贿,贪婪搜括;中员敲诈勒索,营私舞弊;小员捞取油水,中饱私囊,成为无法抑制的态势。杨大人还认为自己是对的么?“
这下来得太突然,众人一时没反应过来,就是和事老薛暄也有些回不过味儿来,刚刚不是说诗词么,怎么绕着绕着就回来了呢?这叫什么事儿呢?眼看对方人多势众,杨峥孤零零的模样,也着实有些可怜,若放任杨峥被人欺负,传出去自己这个和事老脸上也不好看,便以劝慰的口道:“李大人此言严重了,杨大人不过是想让西洋之行能下得安稳些,可不是你所说的邀宠,你错怪他了?“
李时勉冷笑了声道:“是么?“
这话儿就有几分挑衅的意味了,杨峥自问是个好说话的人,但如此挑衅,就算是放佛也有些火气,更何况他是个大活人,淡淡地抬起头看了一眼对方,沉吟了片刻,方才徐徐作答:“李大人这样讲话,可是大误。公说我邀宠魅上,可是我到今日也不过是个吏部侍郎而已,上比不上李大人,下比不上其他一方封疆大吏,这宠从何而来,杨自入京,三入乐安洲,一退蒙古鞑子,平定安南,其功勋如何,天下皆知,何须为功名利禄邀宠呢,若果真那样容易,我能事到如今还是三品的吏部侍郎么?”说完看了一杨李时勉冷声道:“非我自傲,以下官之才,取代李大人怕是不难吧,若那样,今日攻击的是不是李大人你呢?”
“你……?”李时勉面色一红,虽说不想承认,但事实俱在,容不得他说什么。
“至于魅上,我又不是女子,模样虽过得去,尚未有潘安,宋玉之貌吧,就算有这个想法,也是有心无力,再说了当今圣上,朝纲独胆,雄才大略,一心爱民,勤于政务,堪称一代明君,岂能是我迷惑得了的,李大人这么诋毁当今圣上,其目的何在,其心何在呢?”
李时勉一张脸涨得通红,偏偏望着杨峥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刚才只是一味的图骂得痛快,竟全然忘记了还有一个皇帝,如今人家抓着把柄,只需要将今日的谈话说出去,自己再不济,也会落一个诽谤当今圣上的罪名,此罪可大可大了,大了杀头,小了廷杖,两者非他所愿,这才感到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