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良药问世(2 / 2)
韩晓康知道自己的操之过急了,不过一想到蒋宇涵已经胜利在望,他也顾不上呼延库能否坚持下来了,马上说道:“不行,我们现在正在研发的关键时期,你得马上过来加入到我们的研究中来。”
面对导师的命令,呼延库只能是答应了下来。
这样,呼延库战斗的阵地很快就转到了韩晓康的实验室。
要说韩晓康一点没有进展那肯定是不对的,因为原来呼延库已经给出了一个研究方向,就是从中药里选取一种病毒的克星。
不过,韩晓康研究小组的其他人对呼延库的建议却是嗤之以鼻。他们不是不相信中医药,而是觉得中医药一般情况下都是治疗温和一点的病,哪里可能想过尝试用中医药来遏制这种流行性病毒呢。
原来地下研究基地云集了那么多的优秀专家学者,然而连他们对于如何遏制这种病毒都一样是束手无策,何况这些研究人员呢?这些还没有走出校门的研究生无论是经验还是技巧等方面,都跟里面的专家学者不是一个档次的,根本没有什么可比性。于是,他们的药品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滑铁卢,根本就是毫无进展。
韩晓康最后在无奈之下,还是启用了呼延库提出的利用中医药技术来研发新药品的建议。只是因为韩晓康以及他们的学生都是以西医研究为主,所谓学有专攻,他们对中医药的习性和配方还是不够了解,以致于研究了那么久,他们还是没有一点好的进展,更别提取得新突破了。
虽然没有取得好的进展,不过研究小组也算有一个好的开端。因为他们无意中研究出的一种药品对治疗另外一种流行性感冒病毒倒是有着很好的成效,也算得是阴差阳错,错有错着吧,不枉于那么多人力物力的投入。
呼延库到来之后,因为有了原先在疫苗研究方面的成功经验,呼延库将研究重点放在了扑杀病毒方面。在这样的理念之下,呼延库马上有了研究方向。在入驻实验室之后,他马上投入了紧张的研制工作当中。
因为是以中药为主,他所在的实验室里在他进来以后,到处都充斥着中草药的味道。而协助他工作的几名师兄师姐更是沦为了煎药的苦力,被烟熏得灰头灰脑的,让大家都不由地一阵好笑。
刚开始的几天,所有的人都对呼延库的举动不抱有什么希望。因为他们学的都是西医,对这些难闻的味道不大适应,更别说是其中的药效了。只是看着尊敬的韩晓康老师对呼延库如此的看重,还放任他胡搞一通,他们也只能是听之任之了。
不过,几天后,呼延库便给了他们一个惊喜。这些不起眼的药混合在一起后,居然治好了一个病人,体现了非同一般的药效。
“哇,这个其貌不扬的家伙也太神奇了吧?”一名师姐捧着这些熬成了膏状的药品,惊讶地说道。
韩晓康笑着解释道:“其实也很正常,中药是我们国家那么多年沉积下来的瑰宝,传承了数千年,自然是有其存在的道理的。”
呼延库笑了笑,说道:“其实我们中医的历史久远,秦汉时,以伤寒、杂病和外科为最突出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三国时期,中医药学在脉学、针灸学、药物方剂、伤科、养生保健、中外交流等各方面取得了成绩,为医学的全面发展积累了经验。数千年来,涌现了一批批名医,从上古的神农氏、黄帝到后来的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正是他们铸造了中医的辉煌历史。”
“中医难道也会外科手术吗?”听到呼延库介绍说秦汉时期中医的外科就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那名师姐惊奇地问道,在她印象里中医一直都是靠着把脉熬药治疗些内科的慢性病症,从没见过哪个中医毕业的医生走上过手术台。
呼延库笑了笑,说道:“如果说外科手术,我们中医更是鼻祖了。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头骨鉴定中确认,我国5000年前就曾成功地施行过开颅手术。至于医书和历史的记载,2000年前的华佗更是发明了麻沸散,这是有记载以来最早的麻醉剂了,他更是把中医外科手术发挥到巅峰。到目前为止,华佗很多成功的手术案例依旧无人能够突破。”
听了呼延库的一席话,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大家都有点自责也有点悲哀,为沦为历史的那些华夏中医的文明而感到悲哀,为什么华夏十四亿子孙里没有一个人能够达到当年老祖宗那种水平,如果真的出现这么一位医学奇人,中国医学界也不用每每在国际的医学交流会上被国外痛斥无能了。
看到大伙都有点沉重,韩晓康笑道:“中医西医对于我们来说不是问题,关键是对医学的态度,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学无止境。当然,我们作为中国人,能够继承和发展我们的中医事业的话,那是最好不过了。我很高兴,小库做了其中的一位,希望他在中医的发展上有更大的成果。”
大家都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掌声纷纷响起了。而他们看向呼延库的目光就更丰富了,既羡慕呼延库在中医上的造诣,又渴望他能够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上有更多的作为。
在导师和师兄师姐们的大力协助下,呼延库很快就完善了这种新药品,在开展人体试验中,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的治愈率,一种行之有效的新药正式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