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以逸待劳(1 / 2)
高景安的想法并没有错,在随时可能遭遇敌军的情况下,选择这种行军方式是最为合适的。
但他忘记了一点:只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军队,才能迅速分合,有序前进,在各种阵形队形之间转换自如。
而他现在率领的是什么军队?除了从邺城带来的七千精锐之外,其余的全是合州的州郡兵。
齐国的州郡兵,特别是江淮一带不受朝廷重视的州郡兵,和南朝的州郡兵比起来也要差上不少。
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一是齐国朝廷对江淮极度不重视,二来是因为齐国的兵制本就已经糜烂。
齐国兵制基本沿袭北魏,以世兵制为主,辅以募兵制、征兵制和谪兵制。
世兵与南朝的“军户”一样,世代为兵,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北魏初期实行的是胡汉分治,汉人农耕养天下,鲜卑作战守天下,所以这个时期的世兵全是鲜卑人,世兵制为北魏提供了大量的鲜卑马军。
但随着连年征战,鲜卑骑兵越打越少,因此,北魏朝廷在将汉人百姓纳入世兵制的同时又推出了募兵制、谪兵制和征兵制。
北魏时期的鲜卑世兵勇猛善战,地位也远远高于普通百姓,但纳入汉民百姓之后,世兵战斗力便急剧下降,地位也越来越低。
到了如今,齐国世兵已经与南朝军户无异,地位比普通百姓还要低的“贱户”,实质上成了州郡将官们的私人荫户和奴仆。
征兵则是征召的百姓,平时耕种,战时征召,从二十岁到六十岁都是征兵的对象,百姓为了保存青壮,服“兵役”的往往都是四五十岁的“老卒”,战斗力可想而知。
谪兵即刑徒,平时承担劳役,战时拉出来做敢死队。
募兵素质远远高于世兵,但它有个最大的缺陷,那就是太耗钱粮,招募一名士卒所需要耗费的金银足以养活几名甚至十几名普通士兵。
这就注定了募兵不可能全面普及,只能存在于少数精锐部队之中。
而时下江淮诸郡的州郡兵,便全是由世兵、谪兵以及被征召的普通老百姓组成,唯独没有精锐募兵。
这样的一支军队,发生什么怪事都不足为奇,因此高景安对前军的混乱也是束手无策,最后不得不将中军五千“北地汉军”步卒分出两千作为前军,这才让行军得以顺利进行。
十里路磨蹭了近两个时辰,申时过后,齐军终于到了小岘韩军寨前一里之外。
高景安带着数十名“百保鲜卑”跃马踏上一座丘陵,极目远望,只见小岘之前营垒森严,整个营寨后倚双峰,前、左、右三面鹿砦望楼俱全,营外数百游骑来回奔驰巡弋,偷营的想法顿时便告熄灭。
自己昨日才接到历阳求援,今日贼军就在小岘立下这座营寨,高景安有点想不明白,这些贼人为什么会这么快。
不说数万人的行军极为耗时,单只这座营寨,一时半会也休想建得起来。
要知大军行宿在外,最考验部队素质的就是扎营。
寻找适合扎营之地,修建栅墙、望楼,划分营地,搭建军帐、掘灶埋锅,甚至连便溺之所都要考虑到。
而所有这一切,都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否则就会造成混乱。
有经验的将领,只看扎营便能知道对方是否训练有素的军队。
高景安当然也看出了这一点。偷营是想都不用想了,敌军又将营寨建在必经之路的小岘山口,要想继续南下救援历阳,就必须先击败对面贼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