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 9 章(1 / 2)
隔天一早,唐林在第一声鸡叫时就起了床,收拾好后,和大哥木头一起出发了,走到村口时,看了一眼那个简陋的日晷,寅正一刻(4:15分),心下一松,看来这次不会迟到了。
唐木唐林出发后,唐家三个儿子就到竹林里去挑选竹子了,这片竹林在村子的西边,是一片小竹林,没有主人,偶尔村子里的人会去砍些竹子用,特别是在入秋时,即使竹子不经烧,但也聊胜于无。
唐明挑选的很仔细,这可是要给儿子做水壶的,不能太大了,儿子拿不动,也不能太小了,装的水少。唐石倒是没这顾虑,木头已经很大了,大点的竹筒他也背得动。
唐竹就帮着两个人一起挑选合适的竹子,想趁着这一次多做几个竹筒,这样以后去镇上就可以在路上多带些水了。
他们挑选好了竹子,砍断后,扛到了周大家里,周大他们刚吃完朝食,要出去种地了,看到唐家兄弟,停下步伐,问道:“唐老大,你们这么早拿着竹子过来,是要做什么东西吗?”
“是啊,你也知道,我们家两个小子去了私塾,既然去念书了,就想着找你做两个背箩,最好有盖子的。”唐石扛着竹子,虽然累,但说到儿子念书的事情,满脸都是笑意。
周大昨天就听说了唐叔家的两个孙子去了李家村上了私塾,今日一看到他们,立马打听其中的细节,特别是束脩方面的,问的特别细。
唐明看到周大旁边的半大小子,想想这个孩子也已经8岁了,难不成周大也动了心思?不过,现在也不管这个,还是请周大做背箩要紧。
打听了七七八八,周大立刻说:“这几根竹子做背箩够了,不过做之前要准备蛮久的,要不这样,我这里有之前就劈好了的竹篾,今天先做一个,你们先用,剩下的一个几天后再来拿,怎么样?”
“那真是太好了,我们还正在发愁这几天要怎么办呢!”唐石满口答应。
反而唐明最近一直在愁钱的事情,对花出去的钱敏感了很多,就问:“那这两个背箩,要多少钱?”
“这背箩,我们拿去镇上卖,一个8文钱,不过你们砍了竹子,那就算一个6文钱,怎么样?”周大的婆娘一听,怕周大直接说不要钱,直接走过来说。
以前还真出过这种事,同一个村子的,周大抹不开脸,就没有要钱,结果倒好,整个村子的人都来拿了,周大的婆娘一想起这事儿就来气。
“那就麻烦周大哥了,我等下去找我娘拿钱,嫂子你也知道我们家的钱财少,要不做几个竹筒当个添头,可以吗?”
唐明想到这个竹筒以后是要放在背箩里的,所以还是请手艺好点的周大帮忙做一下,至少水不会把书本和纸弄湿。
“好啊,没问题的,是要给木头林子做的吧?那我给你们多做几个,弄得严实一点。”还不等自家婆娘说话,周大就满口答应,使得周大嫂子看他的眼神都不对了。
还未到辰初(7:00),唐木和唐林已经到了私塾里了,李先生还没来,私塾里只有五六个孩童,昨天过来也只是粗粗地打了个招呼,午休时间还不长,还没怎么接触过。
这些孩童两三人聚在一起,说着村子里的各种事情,唐林听了一耳朵,就知道他们都是李家村人,父母送他们来只是认几个字,有天赋的都去镇上的私塾学了。现在私塾里最大的有八九岁,最小的就是唐林了,才五岁。
唐林记得表哥李多好像也来私塾里读过,不过外公说他少了根读书的筋,学了三四年只认识些常见的字,连《三字经》都背不出,就让李先生劝了回去,现在去了镇上的木作坊当学徒。
很快,李先生就进来了,又带着大家念了一遍《三字经》,看来不管年龄大小,大家的进度都是在《三字经》里的,唐林突然有些怀疑,该不会李先生只教启蒙书籍吧?
就算再怎么不了解古代,唐林也知道在古代考科举,最基本的就是要读好四书五经,当然《三字经》也是很重要的。
这样一想,唐林凝神,跟着李先生念。边念,还按自己的理解,想这句话的意思,等到先生讲解的时候,比较一下,这样可以提高对于这些书籍的理解,增强理解能力,毕竟考科举,除了记忆要好,理解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之后,到了先生检查的环节,李先生点了几个人背诵昨天的内容,背得好的表扬一下,背不出来的,也不多说,直接就让他们坐下了。
只有那些在别人背书时发出声音的孩童,李先生才会动用教鞭打他们,这样一看,唐林放心了些,至少不会挨揍,一旁的唐木更是长舒了一口气,发出了些声音,惹得李先生看了过来,唐木立刻捂住嘴巴,坐得笔直。等那个正在背诵的孩子结束后,李先生立刻就让唐木起来背书,发现他背不出来的时候,在桌子上敲了敲,训斥几句后,才让他坐下,随后,叫了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