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1章 准备(下)(2 / 2)
当智库开始分析扫描获得的数据时,莫勒亚恒星附近的异能量补给站也开始发射太阳使者,为整个智库系统补充异能量。按照当前的异能量储值上限,每进行扫描三次远程扫描智库差不多就见底了,必须等待重新补充完毕,然后才能继续再来三次。每次补充异能量的间隔,最快也要三个小时。
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亚伯始终在重复这项单调乏味的循环流程。停泊在莫勒亚行星轨道上的流星号,坚持不懈地对周边十光年半径的所有恒星系进行远程四元相位扫描,以期发现有关环族智慧生物的蛛丝马迹。
可是,茫茫宇宙总是那样浩渺无边。
两百多次的远程扫描,仅覆盖了当前可见星空中的千分之一区域。搜索到的数百个恒星系中,别说环族生物的遗留痕迹,甚至连有生物体活动的行星数量用一只手就能数完。
这已经是带有多重过滤参数后的搜索结果。
亚伯主持的远程扫描侦测也不是真的一无所获,至少智库从中获得了有关周边星空的详尽数据,源源不断喂入的海量信息已经让新智库的全局运算能力提升了百分之四十,异能量的储备上限额也有少许但却是明显的增加。
随着新智库的成长,每次远程扫描所耗费的能量会越来越少,每次补充能量后能允许的扫描次数也会越来越多,此消彼长,逐渐扩大的侦测覆盖面也必然会增加有所发现的几率。
如果就这么一直扫描下去,扫遍整个莫勒亚行星周边的可见星空,即便没有任何重大发现,新智库也能获得非同寻常的成长。
然而,莫勒亚行星上信标石山的修复工程已接近尾声,亚伯的使命也不得不暂时告一段落。与继续赶路前往陶图格联盟主星区的大事相比,搜寻环族生物的下落还算不上当前头等迫切任务。
“第三零七五号模块化舱箱群,六百六十秒后抵达右舷。”
智库的汇报声惊动了正在凝神注视着扫描数据解析进度的亚伯,他转过头望向另一幅全息显示屏,位于流星号右舷方向的井字形轨道平台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这座用于转储金属矿锭和维护星舰的临时空间站宛如一具果实累累的葡萄藤架,它的井字结构单边长度超过了五千米,最多能同时停泊八艘彗星号主力舰,但从数十万公里外看去它似乎还没有亚伯的巴掌大。
一堆拴系成串的舱箱在电磁弹射器作用下脱离了轨道平台,向着流星号无声无息地飞来。这些标准化尺寸的合金舱箱里装满了来自莫勒亚行星的合金锭、纯净淡水以及各种动植物样本,它们将被塞入流星号侧舷的阵列框架中,由舰壳外巡弋值守的卡鲁完成最后的固定封装。
十米见方的舱箱不但可以装载货物,也可以作为容纳武器和通讯系统的模块,甚至可以作为船员的起居活动舱室,紧急情况下它们甚至可以脱离舰体并独立运行很长一段时间。流星号两侧船舷长达千米的中部各有深达三层的阵列框架,总共可以容纳五千四百个这样的模块化舱箱。彗星号级别的主力舰能装更多,最少都是三万以上。
这些合金舱箱既是运载存储空间,同时也是船体外侧的复合装甲层,在遭到意外物理撞击的情况下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为了分摊永远无法预测的风险,所有载货舱箱都会被均匀地分配到每一艘星舰,整个舰队的三十六艘星舰都要承担部分运送任务。
万一出现舰只意外损失,维系军团生存的物资也不会因此被全部一锅端。整个武装者军团舰队,俨然成了一个庞大的模块化聚合体。每艘星舰都可以独立运作,但同时又能担任聚合体所需的特定功能部件。
这就是模块化的好处。
“流星号维护组,准备接收第三零七五号模块化舱箱群!”亚伯一边说着,一边浏览着屏幕下方列出的舱箱内容清单。
舰体外十只卡鲁合编的维护小组当即闻令而动。
但那张内容清单却让亚伯愣了一下:“天马战机?近程密集阵电磁炮?大功率聚能光束发射系统?这九十个舱箱里有三分之二都是战斗模块吧?”
“毫无疑问,我们将成为下一次跃迁的前导舰。”台下左侧操控台前的那位尼泽兰族导航员马上做出了最合乎逻辑的推测。
舱箱分配是每次跃迁之前必经的环节,各种物资打包分派到各艘飞船上,下一步当然是要出发了。
通常获得额外战斗模块的星舰,绝对是跃迁之前抢先出发探路的前导舰人选,这已经是默认的规则。
“那真是太好了,我喜欢这种冒险的感觉!”话音未落,亚伯的头盔内屏上刷出一条最高级别的红色通告。
看完之后,他的脸色顿时凝重起来:“但是,我们可能要加快这批舱箱的装船速度了!三个小时后,舰队指挥部将对信标石山进行首次测试。为避免可能出现的危险,所有舰只必须在此前向行星轨道外沿撤退,保持与轨道平台外侧至少二十万公里的距离。测试进行过程中,所有舰只都要处于最高战备状态!”
亚伯说完这番话后,舰桥上的四名船员全都抬起头来,诧异地看着这位新船长。
包括他在内,总共五个人,就是负责掌控流星号的全班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