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余生(1 / 2)
建始元年十二月天子与匈奴使者的燕饮过后,边关互市便随着新任的西部都尉一齐到了朔方郡。窦伏苓从连月的奔波中恢复,见着坊市渐盛的沃野县,这才得以重新思虑往后的生计。
林媪年岁大了,又失了独子,窦伏苓同红栒便掩了名姓,借宿在林媪家中做起了先前在长安内的老本行。边境苦寒,又不若长安那般繁花似锦,鲜有妇人着锦衣绸缎,或是做艳丽打扮。之于那些日日操劳的妇人,纵然心中欢喜胭脂水粉,却也终为生计所困,不得不放下心头对艳丽容貌的追求。
所幸沃野县不过千人,窦伏苓一入内,居于林媪周遭的妇人见她主仆二人眉眼清丽,肤白细腻,气质出尘,早已有意问询她二人调养之法。窦伏苓便借此又做出几个护肤的膏脂方子,近两年过去了,她的手艺在沃野县内竟也小有名气。时日久了,她便像从前在长安那般,寻了一位在沃野坊市中颇有名望的贩夫季翁,借他之手将手中的膏脂卖出。
而数日前有胡商自朔方县而来,窦伏苓便存了一分试探之意。眼下她手中仅有的几个膏脂方子并非长久之计,胡商的贩物中或有西域的奇异香料,能助她做出新的方子。
本以为要花些功夫去寻胡商,只是还未行到坊市内,她却见到了一队披发左衽的匈奴人站在季翁的铺子前。沃野县内虽偶有高鼻深眸的胡人往来,只是匈奴到底同中原起过不少战事,虽已通了贸易往来,匈奴人却是这边塞县邑内极少见到的。
见那站于马后的匈奴人眸色生光,笑着朝她颔首,她便微微欠身还礼。待起身后,她随即迈开步子,欲侧身走过,进到季翁的铺子里寻人。
“姑子亦是来此处易物?”未等窦伏苓抬歩入内,那匈奴人贸然开口。
是极地道的汉话。
窦伏苓怔了怔,这才抬眸细细打量面前的这位匈奴人。只见面前之人眉宇利落,双眸锐利明亮,直直将人望着,竟令她一时心头恍惚。她从未见过匈奴人,后世的史书工笔与影视剧作令她一直以为匈奴人皆是满脸胡茬粗犷不羁的模样,眼前这位,却极是不同。他似是商队中的领头者,衣着气度皆与众人不同,眉眼间凝了一片傲气,却又于桀骜之中生了些凛然的爽朗气概,立在这小小一座沃野县内,极是出众。
见她不发一言,匈奴人以手贴胸,向她一礼,又直直望着她,笑着解释:“某自幼仰慕中原气度,故而向家中长辈学了些许汉话,若有唐突之处,还望姑子见谅。”
匈奴同中原自前朝便有势不两立之态,寻常匈奴人家怎会有汉师?窦伏苓心头泛起些许奇异,又因那人眸中的惊艳之色太过炽热,只匆匆向那人微微颔首。
“不知姑子何名?”那人却不依不挠,又问道。
“伏苓。”窦伏苓微微侧首,想了想,干脆答道。左右她做的也是抛头露面的生意事,名姓于她而言,从来不同于那些娇养在深闺里的甲第贵女;且在这远离司隶远离长安的北境,凭这二字,她不信还有人能将她从前的过往身世挖出来。
长安窦氏早已在建始元年那场荒诞迅速的谋逆一案中湮灭。短短数月,窦氏茯苓失了血亲,失了长安的一切。她不想再顶着那令人徒增感伤的姓氏,便以伏苓为名。左右当年舞阴公主之意,便是让窦伏苓之名随着窦氏湮灭。这中原天下何处不是王土,若窦伏苓之名再现,被好事者传入长乐未央,只会徒增天子与卫谚的嫌隙。
终于听见她吐了二字出来,那匈奴人似极兴奋,低声朝边上的人说了什么,又转过头朝她颔首,道:“辛隹。”
汉人的名字?
窦伏苓虽觉得奇怪,但思及他先前的话,便未放在心上,很快挎着篮子走到铺子内同季翁商谈生意。再出来时,匈奴人早已不见。窦伏苓以为不过是匆匆一瞥,却不想数日后,季翁突然遣人来邀她赴宴。
窦伏苓只以是生意事,因昨日才得了一味香料,想着或可同季翁一道再做出个新的方子来,便怡然赴宴。不想她却在筵席内见到了辛隹。
“伏苓,隔了数日,你我又见面了。”辛隹站起身,笑着朝她颔首。
窦伏苓眉头微蹙,心中顿悟:“原将我唤来此处的并非季翁,而是你。”
“唐突了——”
未等辛隹说完,窦伏苓却不再理会他,侧身望向坐在席上的季翁道:“——当日我同季翁说得清楚,我将手中的膏脂悉数托于给你,你替我掩下名姓行踪,我二人□□分成。而今季翁既言而无信,待你手中的膏脂贩完,我二人便不必再见。”
言罢,窦伏苓朝坐中二人敛衽行礼,转身便走出了房间。并非她小题大做,只是而今之世,本就鲜有女子做生意;从前她在长安便以擅制妆粉闻名,眼下她既靠膏脂谋生,更需处处小心。且那辛隹眸色太深,每每望向她的时候,总令她心底生出些微不适。
只是还未走出这座沃野县内唯一像模像样的酒楼,眼前突然闪过一道黑影,待她回过神,却见是辛隹。
“郎君何必追至此处?”窦伏苓向后微微推开一步,淡淡开口,“若要见我,何必又令季翁设局?”
“沃野城内百千人,我又为匈奴人,本就为官署瞩目,如何去寻一个不知名姓的女子。”
“如何就不知名姓了?”窦伏苓直直盯着他,一字一句道,“伏苓。”
哪知辛隹竟不知从何处取出了一张布帛,向店家讨了笔墨,递给窦伏苓,执拗问道:“何字?”
窦伏苓仰面望着他,见他眼眸深邃,神情执拗,恍然想起还在里头的季翁,忽而有些不确信起来……倘若,倘若他当真只是来寻她谈生意的呢?微微抒了口气,窦伏苓接过他手中的狼毫,匆匆在布帛上写下“伏苓”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