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一章:骤闻颖王反(1 / 2)
自从送走了房琯和出征大军以后,李亨便每日一早都召秦晋入宫商议军情,有时候甚至一日召见三次。可见他对这次出兵的紧张和重视。不过,令李亨觉得欣慰的是,房琯一路进兵也都顺顺利利,出了潼关便直杀陕州与渑池,所遇到的抵抗也俱是一触即溃,眼见着势如破竹。
大约午时,秦晋从太极宫中返回军中帅堂,此时他已经饥肠辘辘,正打算唤仆役端来羊汤肉饼解饿,却忽有军吏来报,外间有官员求见。
秦晋答一声知道了,便让那军吏安排求见的官员先候着,他得先填饱了五脏庙再说。只是军吏在递上求见官员的拜帖之时,又附上了一封举荐信。他看着举荐信封皮上的字迹似乎有些眼熟,再一细看,这不是杜甫的字迹吗?
杜甫现在的命运可与另一世大大不同,不但在冯翊郡为太守,还在此前一战中立有大功,总算他不是个志大才疏的人,没有辜负了秦晋的厚望。就实而言,秦晋在任用杜甫之初,心中也是打着鼓的,毕竟诗人从政多数都是不靠谱的,事实证明他的担心是多余的。
秦晋不但顶住了来自于孙孝哲叛军的巨大压力,而且在与长安失联的情况下,能够当机立断彻底放弃冯翊,烧毁同官仓五百万石粮食,致使孙孝哲无功而返,导致二十万叛军断粮。
因而,杜甫的能力之强、性格之坚韧已经毋庸置疑,他还有一点好处,就是甚少举荐官员。今日一反常态,也令秦晋大为好奇,能够得其一纸举荐信的究竟是什么人。当下,秦晋也顾不得吃喝,拆开了举荐信,待看清楚被举荐官员名字之时,不禁脱口道:
“原来是他!”
渤海郡人氏高适。
这还真是个小小的意外,想不到杜甫举荐的人竟是高适。对于高适其人,秦晋自小就已经熟读此人的诗句,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令多少不得志之人唏嘘感慨。
当高适出现在面前时,秦晋才发觉此人的无论从外貌抑或是内在的气质,都与诗人二字不搭边。
中等身材,旅途风霜之故,面目稍显黑瘦,双目微微下垂。
“阁下就是高仲武?”
仲武是高适的字。
“正是下吏!”
高适在长安之乱以前官至刑部侍郎,再听闻李隆基逃蜀的消息以后,便也一路追了过去。后来,他又和房琯等人一齐返回长安,但一直不得重用,便闲散了起来。如果不是走了杜甫的门路,此时恐怕还在蛰伏之中呢。
在见到高适以后,秦晋忽然觉得,此前被遗忘的饥饿感又滚滚袭来,便问道:
“仲武兄可曾吃过午饭?”
高适答道:
“下吏一日只食两餐,是以不曾用过午饭!”
秦晋呵呵笑道:
“如此甚好,不如一同吃吧。”
说罢,秦晋一挥手,仆役很快就将早就准备好的饭食端了上来,分别在他与高适的案头摆上热气腾腾的羊汤和烤肉饼。
“尽管吃便是!”
烤制的肉饼外酥里嫩,表面泛着诱人的金黄色,香气溢满帅堂,只是看着,闻着就令人口水直流。然则,高适却似乎对案上摆放的肉饼视若无睹,冷冰冰的答道:
“下吏此来拜见大夫,并非求一顿饭!”
这时,秦晋才恍然,自己这不拒细节的性子对于某些人很受用,有些人却未必受用。也是高适乃杜甫推荐之故,便也没有端起身为上位者的架子。不想,高适却很不吃这一套。
直到此时,高适一直微垂的双目才彻底睁了开来,一双眸子竟是精光四射,其中有傲气也有不满。
秦晋捕捉到了高适眼中的不满,便马上命人撤走了羊汤、肉饼,又郑而重之的冲他一揖到地,诚挚道:
“秦某率意行事,请仲武兄勿怪!”
秦晋对高适是很尊重的,尽管他自称下吏,仍旧唤其为仲武兄。
见状如此,高适的面色才重新缓和下来,刚才秦晋看他的模样,就好像随时都有可能拂袖而去。这种状态,可与印象中的求官不甚相同。按照常理揣度,有求于人当态度谦卑才是,如此冷硬还是头一遭见过。
就算杜甫是个耿直的性子,在落魄时也曾为了五斗米而折腰。当初他在韦济府门外徘徊借贷,而招至对方的轻视与折辱,最后还不是忍下了一口气,拿钱走人!
由此,秦晋也知道了高适是个不容易接触的人。
高适也很直接,在仆役收拾干净了案头之后,便直言自己此来乃是为了求官。
秦晋便问他,因何求官。高适也不讳言,道:
“满腹才学不报与帝王家,何异于明珠蒙尘?”
秦晋击掌赞了个好字,便觉得自己脸上的笑容有些僵硬,和这种性子冷的人接触,他总觉得满身的不自在。
一场颇为意外的见面就在这种略显尴尬的氛围中结束,但秦晋也清楚了高适的诉求,对方究竟有没有真材实料他不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此子并无在神武军一系中谋事的打算。
此人志不在此,秦晋虽然有些可惜,但还是不想错失人才,便将其推荐给了李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