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 雁归来(1 / 2)
笔趣阁 最快更新一品富贵 !
“王公,我想看一看这几钱铸币账目。”
“稍等,”王明道。他立即吩咐小吏将这些年所铸钱币的所有账目一起拿过来。
宋九翻看着。
“宋公,幸好亏了你啊。”
“王公,这里非是在朝堂,莫称呼我宋公,还是称喟小九吧。”对这个王明宋九很看重的,能文能武,还有相当好的经济头脑,可能因为时运不是很济吧,否则此人之能,可以横跨东西两府与三司,三个重要的部门官职皆可以担任。
王明苦笑。
昔日是称喟小九,但今天还有人喊小九吗?可能只有宋九那个剽悍的大姐才敢喊吧。
“要么,称呼易安吧。”
总之,在宋九心中王明是一个长辈,宋公称喟让他感到很难受。
王明明白了他的心,心中微微一暖,但没有在上面纠缠,说道:“这样下去,不用十年,国家大约不会钱荒了吧。”
“王公,错也,你知道仅是我家里就藏了多少钱币,若是大多数衙内皆与我一样,会出现什么后果?”
宋朝大肆铸币是宋九发起的,但没有宋九,宋朝得到江南诸铜坑后,也会大肆铸币,甚至最多一年曾铸币五百多万缗钱。
宋九没能力将铸币量提高到一千万缗,受掣肘的因素太多,诸多铜坑还没找到,人口还不算多,即便他改进了技术,仍不能称为成熟,因此第一年仅铸币三百来万缗,但不能否认宋九的功劳,冶铜技术改进,铸币技术与流程也改得更先进,因此增涨起来很快,去年曾达到五百七十多万缗。这与史上相比,是相当可观的,赵匡义朝在史上一年均铸币仅是八九十万缗。也就是宋九的出现,生生将宋朝的铸币产量增加了近七倍。
王明不知道另一个时空的宋朝铸币量,但能感到宋九带来的变化,还有一个横向的比较,那就是唐朝的铸币量。
这个量还在陆续地增加,那么以后十年时间,铸币总量能达到六千多万缗。若是加上原先的铸币数量,以及以前的铜币,铜币数量能超过一亿缗。
可能会满足货币流通需求了。
然而宋九说的却是另外一个结果。
以前宋九钱前面进来,后面就花掉了。
后来河洲契股交给朝廷,也就没有再变相支援朝廷了。
道理与弥德超诬蔑曹彬一样。
西门庆大官人可以做好事,朝廷甚至会奖励,但宋九与曹彬做好事就得注意了,你们是当朝宰辅,收买民心干什么?
还是花了一些钱,无外乎在那几个岛上砸了一些钱,还有又多造了一些船舶,可这个资金回笼很快。因此宋家财富越积越多,当然不完全是铜币,有金银,有珠宝,有珊瑚,有香料。
仅是宋九一家蓄钱币问题不大,可若是自宋九发起的河洲开发,这些参与的衙内与商人们,这些钱陆续投资,又赚了多少钱,这些人有的继续在投资,于海外,于岭南,或者于其他地方,还有的人大手大脚,奢侈无度的过日子花掉,总体影响不大。可若是个个学习宋九,花掉一部分,存下大部分,那可能就会出大问题了。
甚至整个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都没有这些人财富加在一起多。他们将钱币全部放在家中,然后造成一个结果,整个国家市面上没有铜币流通。除非宋九有惊人的手腕,让宋朝铸币量一年达到两千万缗。
以后是会再增加钱币数量,但人口在增加,财富在增涨,以这个钱币数量远远不足的。
当然它只是一种假设,有几人财富达到宋九这一步,有几人家中有宋家这么多现钱?再说即便没有足够流通的货币,太阳还会照常升起。
但真是如此……
宋九继续看着一本本账册。
好一会,宋九才放下一本本账册,吩咐小吏沏上一杯茶休息,王明走了过来,道:“易安,我给你一样东西。”
宋九接过来迅速扫了一眼,大喜道:“谢过王公。”
……
“何苦?”潘怜儿道。
宋九想找一条不苛民的敛财办法,但出乎大家意料,不是去书院搞研发,而是成天赖在三司了。
然而这时候石熙载年数渐高,身体不大好,时间请病假,西府里还有两个宰相,王显人还不错,可才能太差了,柴禹锡与宋九没什么矛盾,可是才能差而且人品不好。
这让宋九悲催了,于是弄得每天很晚才下值。
“怜儿,就这两天。”
“妾身就怕赵普有想法啊。”
三司有三个主事的官员,王明明处是两不帮,但他暗中给了宋九那个好东西,也是一个表态。
赵普毕竟老了……
而且他与曹彬不同,曹彬上位多半要感谢赵普,没有赵普力保,就没有曹彬今天。赵普也推荐过潘美,可是潘美有今天,那是一大堆战功树立起来的。
王明不同,自后周时就有了政绩,在平岭南治岭南,以及平江南时又立下赫赫战功。以他的资历与政绩,权三司足矣。
只是他个性低调,不会高唱着帮助宋九。给了宋九那个东西,已经算是破例。
第二个大臣陈从信更不用说,以前因得罪过赵普,在赵普攻击赵廷美时顺带着拿下。如今再度起用,实际他比侯陟更恨赵普。
第三个官员郝正,不大引人注意。可在处理张望北案子时也能看出他的动向。
何谓对错?袁崇焕凌迟处死时,京城百姓争抢其肉食之。不管袁崇焕是对是错,也不至于让百姓恨到这种地步。
站在统治者角度来说,王安石肯定是对的,站在平民角度来说,王安石对错不大好说,站在豪门地主角度来说,王安石肯定大错特错。若是站在朝廷角度来看,张望北有对有错。
若是站在那几十户苦主角度来看,张望北就是处死了,也不解他们的恨。但站在盂县其他百姓眼中,张望北做得很好。
但最终郝正站在了盂县其他百姓的角度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