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十三章 才子(上)(2 / 2)
“那更不算功劳,而且你最好别说,否则诸儒生必对你发起怦击。”卢多逊想了许久道:“这样吧,我都有一个办法。”
“请教。”
“你先最好将这件事瞒住。”
“不行啊,抚恤金一发放,必然就会让人知道。”
卢多逊没有问抚恤金多少,也不用问,想来少不了,但不管有多少,人是死了的,问题就在于此,与抚恤金毫无关系,又问道:“以你们几家的优势,弄一些换装的铠甲大约不难吧。”
“这个大约不难……”宋九迟疑地答道。这些年钢铁激增,兵士着铁甲也多了起来,皮甲布甲纸甲在减少,还有的精锐军队开始换下旧甲,穿上新甲,这件事宋九没有参与,但听说了一些,有的铠甲换下来,继续给次要的军队使用,还有的铠甲实在不能用了,于是回炉重冶。这是军用物资,若是后者,利用关系弄一些出来应当不难,虽是违禁,问题不大。
“有铠甲,有武器与弓箭,捉几个国王回来不难吧。”
“若是占城三佛齐这样的稍大国家,文明先进,做不到,不过若是打扳、新拖、底笏这样落后的小国,捉几个国王回来还是能做到的。”
“你们不是留下船只在继续寻人吗,因此这时还不能公开死讯,马上西北风就要起来了,顺风带足武器,与铠甲,捉几个国王来京城,让他们献土归顺投降,那时公布死讯问题就不严重了。”
“这有什么用……”宋九话忍回去,实际这次虽死了许多人,但于公于私都有不少积极的一面,可卢多逊说的这个恰恰是宋九想都没有想过的。若是几百人一起全副武装,那怕就是穿着淘汰下来最次的盔甲,也足以对付那些竹弓竹箭与长矛,象有的所谓国家也不过几万人几千人,哪里是其对手,但捉到京城有什么作用,给他们吃着喝着,再带着,带一个不痛不痒的官爵回去,宋朝以后就能真的统治这里了?可是仔细一想,他认为没作用,在这时代还真有作用,万里之外的海外国家来朝,那是多大的喜事啊?到明朝几乎达到了巅峰。
“谢过,”宋九苦笑地与候陟离开。
既然准备捉几个皇帝,或者国王的什么,就得要准备。
候陟生病了,天知道他是真生病还是假生病,因为生病不能见皇上,赵匡胤大怒,让兵士将他挟到皇宫,候陟早有准备,先是伏拜,然后大声说:“陛下,江南平在朝夕,陛下奈何罢兵?愿急取之,臣若误陛下,请夷臣三族。”
卢多逊这招真好使,赵匡胤立即屏退左右,让他走近说话,候陟于是将前线的种种说出。这时赵匡胤罢兵的诏书都写好了,差一点发出,听后沉思良久,终于不罢兵。当然,赵大也“忘记”追究候陟贪墨不法。
江南继续在磨蹭,润州主将刘澄投降,将卒不同意,刘澄说道:“宋军久攻不克,我担心又象周世宗那样,久攻楚州不久,既克,一怒尽屠之。”
仅一句,诸将士无一人敢再说话。润州城降。
丁德裕送数千降卒于金陵,半路多逃,曹彬发檄招集,稍稍来集,不久又担心会生变,又全部杀死,于奏折上说击败了润州数千溃卒,斩首七百人。
此时赵匡胤有些后悔了,但曹彬出行前赵匡胤说过的,此行由你全权负责。实际招大军回广陵休息,第二个用意也是想换掉主帅。但他闷骚的性格,一直没有说出口。
这么多人吃喝,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包括民夫最少达到了二十万人,还有战马呢,荆湖供给不上了,只好诏书和县、含山与乌江三县百姓,凿横江河,以通粮道,将江淮的粮食向前线调运。最终曹彬是拿下了江南,并且做得还不错,杀的人不多,江南几乎所有财富没有损失。否则这次南伐他将很悲催。
李煜看到润州已破,开始自救,一边急召朱令赟回援,一边组织百姓为兵,没有盔甲,只好穿纸甲,没有兵器,只好以农具为兵。然后派高高人大道士周惟简与徐铉同使京师,请求宋朝退兵。徐铉临行前李煜对徐铉说道:“汝既行,我当中止上江援兵,勿令东下。”
徐铉答道:“臣此行,未必能排难解纷,城中所持者还是援兵,奈何中止。”
李煜说道:“方求好而复召兵,自相矛盾,于汝岂不危乎?”
“要以社谡为计,置臣于度外。”
李煜泣下,即拜左仆射参知左右内史事。实际李煜为人不恶,比宋九想像的要好,甚至比赵佶还要好,就是不会用人,又不理国政,由是误国。徐铉二人先拜见曹彬,曹彬很客气地将他们送出军营。二人马不停蹄,几乎只用了不到十天时间,就来到东京城下。
大臣们听到这个才子来了,一个个很紧张,此人太能说会道了,而且才华横溢,除非象上次赵匡胤那种无赖做法,否则真讲道理一个也讲不过他。许多大臣就对赵匡胤说,陛下不能太大意,应当有所准备才能接待。赵匡胤哈哈大乐道:“只管将他叫上来,其他的你们不管。”
徐铉见到赵匡胤劈开第一句便是响亮的声音:“陛下,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
不能因为李煜不参加什么烧柴祭,就要派大军来灭国,这个理由太勉强。
群臣鸦雀无声,有人害怕赵匡胤一怒之下举起玉斧往徐铉嘴巴上抽。RS